《广玉兰》教学反思

时间:2025-03-31 11:23:20
《广玉兰》教学反思

《广玉兰》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广玉兰》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广玉兰》教学反思1

学片段:

师: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边听边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读)

师: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

生:本段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同一棵树,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

师:下面请大家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这段,边读边想:你看到了哪些形态的广玉兰花?

(生自由读)

师:把你最喜欢的一种介绍给大家,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生:我喜欢刚刚绽放的玉兰花,因为嫩黄的花蕊从花朵中露出来,散发出淡淡的花香,连小蜜蜂都迫不及待地钻进去采蜜呢?

生:我喜欢盛开的玉兰花,因为它是那么的甜美,那么的柔嫩,象婴儿的脸……

生:我也喜欢刚绽放的玉兰花,因为它没有完全开放,象个害羞的小姑娘。

师:太棒了,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还有同学要说吗?

生:我喜欢凋谢了的玉兰花,因为它虽然没有先前的优美姿态,但它却孕育着新生命。让人看到了它旺盛的生命力。

师:它虽然凋谢了,但是新的生命正在繁衍,一代一代永不灭绝,这就叫……

生(齐):生生不息

……

师:从同学们的介绍中,老师仿佛看到了这美丽多姿的广玉兰花。下面请同学看着图,用书的原句向同桌介绍你喜欢的一种形态。

(生互相介绍)

师:谁能台向全班同学介绍广玉兰花?

生:同学们,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边指着图的花,边用书的语句进行介绍)

……

[评析]

《广玉兰》是一篇散文,文笔十分优美,特别是例中的第三自然段,把广玉兰开放时的各种形态用生动的语句,贴切的比喻描写了出来。这一段是要求背诵的。课前我是这样设计的:先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然后直接让学生说出广玉兰开花有几种不同的形态,接着再让学生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最后再让学生进行背诵。但在学前几个自然段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提不起来,甚至有的学生趴在课桌读书。因,在学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我没有按照课前想好的思路去,而是在学生了解这一段的大意后,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去体会,即不要求他们一定要默读或是轻声读等,同时还允许他们找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学习。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许多。等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一种形态及喜欢的原因说出来后,我又乘机安排了“让学生向自己的同桌介绍你自己喜欢的形态”这一学环节,让学生在无意中把课文中的语句熟记在心,最后又顺水推舟让学生台来看着图介绍广玉兰,让学生在情境中轻松地把课文背诵出来。

《广玉兰》教学反思2

在回顾了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后,我引领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两个环节:

一是欣赏广玉兰的四种形态,背诵第3自然段。

学生读课文,感知这一自然段是“总——分——总”的结构。

以往不少老师喜欢问学生:“你最喜欢广玉兰花的哪一种形态?”我在读课文的时候,突然意识到,陈荒煤先生应该是对这四种形态都喜欢。我把自己的这个想法告诉学生,接着引导:那么作家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呢?

师生带着这样的目的,一起品读课文。对“刚刚绽放”的广玉兰,学生体会到“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中的“蜜蜂”恐怕就是作者,这正与我课前细读课文时的感受不谋而合。我又引学生回忆《草原》一文,学生心领神会:“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也静立不动……”我说,作家正是把自己的感情扩展到了“蜜蜂”上。在欣赏盛开着的玉兰花时,也一点儿小问题,这是成人与儿童不同之处,我们都习惯地认为,大家都喜欢婴儿,特别喜欢看到婴儿纯真的笑容。但是,不少同学却不这样认为,平时从日记里也可以看得出,他们对婴儿有些讨厌,因为婴儿老是哭,而且难侍候。我这样引导,我们平常的笑会有不同的意思,而婴儿的笑却是没有任何目的,流露出来的全是快乐,看到他们的笑,有哪个人会不被感染呢?品读已经凋谢的广玉兰,学生圈画出了“依然挺立”,我再引导他们体会“孕育”一词,作者为什么会用这样一个词呢?先结合上文来思考,再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当你的妈妈挺着大肚子,其中就孕育着一个小生命,你会有怎样的感觉?经过交流,学生明白了,作者用这个词,是为了表达对广玉兰的敬意。然后,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联系上文、联系社会生活理解“数世同堂”和“生生不息”这两个词。

最后,我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来背诵课文,不少同学在课前有所准备的情况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第3自然段背出来了。

二是仿写这篇课文。

课前,我自己仿照课文写好了《阳台上的月季》一文,布置学生们写好了自己观察过的一种花。

课上,我先读了自己写的“下水文”,接着引导学生根据我的指点,运用学到的方法来修改自己的仿写草稿。之后,再让学生来读一读,孩子们有写桃花的,有写荷花的,有写桂花的,有写油菜花的。写荷花和桂花只能靠回忆。而桃花和油菜花开得正盛,不少同学真的是在仿写。这样也好,至少他们在有意识地逐渐地把文中的词句和写法运用到自己的文章里。

《广玉兰》教学反思3

《广玉兰》是一篇形神兼具的优美散文。它通过描写广玉兰香幽、色美、形秀、叶趣,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也歌颂了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

广玉兰的外形美,作者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笔致细腻而活泼地表达了出来。对于花瓣的色彩和质感,作者的观察尤为细致,感触也尤为新颖。虽说“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我也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质感”,可实际表达上作者却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广玉兰花那白中透点淡淡的青绿的颜色,玉琢冰雕之间显得柔韧而有弹性的质感,实有欲擒故纵之感,颇为精妙。怎样让学生感悟到这样表达的妙处呢?我想让学生充分地诵读之后,对着花瓣(图片或多媒体演示)也来当一回观花的作者,试着用文中的话来表达花瓣的颜色和质感,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情境练说中领悟,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内化文本的语言。

课文的第三小节描写花的形态,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作者写了四种不同形态:含羞待放的、刚刚绽放的、盛开的以及凋谢的,且这四种形态中有一种内在的生长联系,从未开到开过,每一个时期广玉兰花都有它独特的美。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喜欢哪一种形态的花就试着把它读好,来比一比你是不是把这一时期的美读出来了”。学生练读比读之后,再让学生试着去发现这四种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之后让学生按照这样的顺序向大家介绍广玉兰花的形态。由读到说还可以迁移到写,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说一说这种花的形态,我想学生就可以在积 ……此处隐藏5413个字……笑起来了。原来,他用小刀把叶背的绒毛全刮去了,只留下了青绿色的叶背和清晰的叶脉。

显然,这是一个恶作剧。我在短暂地停顿了几秒钟后,马上走到他的面前,举起了他的这枚叶子,笑着说:“你能说说为什么会这样吗?”他很得意又有些胆怯地说“我——用刀刮了。”我微笑着说道:“是啊,同学们,大家拿出你们找来的叶子,看一看,与课文的描写一样吗?用手摸一摸,再用鼻子嗅一嗅,再把课文中描写叶子的这句话读好。”接着我对吴光泽说:“如果老师请你给这段描写叶子的文字再加上几句,你能做到吗?大家能做到吗?”这就成了我们班这节课后的作业。

结果出现了这样一些描写:

1、我用手轻轻摸着这些绒毛,真细腻啊,好像是叶子给自己穿着的保暖衣。

2、我用刀刮去了这些铁锈色的绒毛,发现叶背是嫩绿嫩绿的,浅浅的绿色,大概这才是叶子的肉吧。

3、叶子的表面像包着一层蜡,光亮光亮的,叶背上却是铁锈色的绒毛,一位同学把绒毛刮去了,连叶子的血管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我想叶子会很疼吧,那可是他的外衣啊。

《广玉兰》教学反思13

一、充分展现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上述教学片断之中,我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份个性化的阅读氛围,给予学生自主的解读时空,让学生“各取所爱”地选择文字与画面进行品读欣赏。课堂上,学生们的阅读兴致很高,产生了强烈的自主阅读内驱力,从而动态生成了许多精彩的个性化阅读观点。含羞待放的,刚刚绽放的,完全盛开的,已经凋谢的这些不同形态的广玉兰花,在不同学生的审美情感世界里,各有其惹人喜爱的一面。阅读对话中,张扬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价值取向,让学生率性而读,率性而说,在学生彼此个性化阅读对话的基础上,来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文本解读的“同化”与“顺应”,正是因为在上述教片断之中,我注重充分展现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过程,才使得这段阅读对话显得是如此的多元与立体。

二、适时给予文本核心价值观的点拨

个性化阅读为学生们展开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广玉兰花的画卷,由于学生们的审美情感价值取向往往更侧重于含羞待放的,刚刚绽放的,完全盛开的广玉兰花,容易忽略已经凋谢的,而这一姿态的广玉兰花中所蕴含着的旺盛生命力,恰恰是本文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在上述教学片断之中,我在充分听取了学生们个性化的阅读对话之后,适时地给予文本核心价值的点拨——“大家对广玉兰的花是各有所好。那么,有人喜欢凋谢了的广玉兰花吗?”这一点拨既注意到尊重学生上面的种种个性化的解读,又注意到引导学生全面地审视广玉兰的花,从而对广玉兰花的不同姿态做出全方位的评判。我在此时的点拨,目的不是要学生把广玉兰的外表美和内在美对立起来,非要争个高下,而是通过点拨,看到广玉兰花的另一面,看到花中蕴含的旺盛生命力。

三、以简驭繁,把“读”字进行到底

阅读教学中,“读”的地位应该是至高无上的。阅读教学既是以“读”为出发点,同时又是以“读”为落脚点,一个“读”字贯穿着阅读过程的始终。教师若是深悟“读”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能以简驭繁,把“读”字进行到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上述教学片断之中,我紧扣一个“读”字,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之中,走进广玉兰花的不同姿态之中,来欣赏画面,品味语言。一是引导学生在自读中,整体感知广玉兰花的不同形态。这里的“读”是粗放的,概括的,为接下来的精读感悟奠定基础。二是引导学生在听读中,品味语言,展开想象,建构画面,注入感情。这里的“读”是精细的,深入的,读与听、读与悟、读与说、读与想象、读与画面、读与情感交织在一起,“读”编织了一条文本解读的大网。三是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内化积累。这里的“读”是内化的,熟练的,通过读把文本中的语言转换成自己的语言,贮存在自己的语言库中。

《广玉兰》教学反思14

《广玉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描绘了广玉兰花的香幽、色美、形秀和叶片的独特情趣,尤其是对它的花形作了细腻的刻画,表现了广玉兰优美的姿态和高雅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所以,教学时,我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中,想象广玉兰的色美、形秀、香幽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引导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与音乐中,感受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香幽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

既然是以读促讲,那么在课堂上就可以设计自由朗读,齐读,指名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默读等方法,逐步深入而有效地训练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如有可能,可以事先摘取几片广玉兰的花瓣和树叶,课上引导学生观察、触摸,让他们充分欣赏广玉兰花瓣的色彩,感受广玉兰花瓣的质感和叶片的独特情趣,以此激发学生的爱花之情。

比如说:我在讲广玉兰花的色彩和质感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自由度,说说整体对广玉兰的感受;接着再让学生个别读,并抓住“纯白”“淡淡的青绿色”“柔韧而有弹性”“无法用语言文字准确形容”等词语,感受在作者的眼里、心中,广玉兰的洁净、高雅是不能言喻的,美得无法用语言表达;最后,在齐读,让学生再次回归整体,感受广玉兰花美得与众不同,美得无与伦比。读完之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此时对广玉兰的感受。

《广玉兰》教学反思15

严老师这次是执教的《广玉兰》第一课时。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做的比较突出。

1、整堂课教师比较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如在教学本课生字新词的时候,老师注意大面积的训练学生掌握新词的语音,有意识地强化后鼻音的读法。在目前很多老师大多比较注重生字的音调和字形的情况下,严老师对学生的前后鼻音进行区分,这对于学生说好普通话是很有帮助的。

2、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严老师注重对差生的辅导。第一遍读课文基本上都是比较差的学生,没有因为有人听课就剥夺了这些弱势群体锻炼的机会,尽管有些孩子朗读课文不是很流利,但是如果课堂上不给他们机会,那最终导致的是越学越差。

3、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在概括文章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结合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从文中找出关键的词语来帮助自己概括。

整堂课学生学习的热情比较高涨,表达清晰,语言通顺,可见平时老师对学生语文学习的严格把关。

如果在某些操作细节上加以改进,那40分钟的课堂教学效果就更突出了。

1、朗读课文的形式还可以多样一点。结合文章内容的特点,可以小组内分工朗读,这样,既可以读书,又可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层次,节省下来的时间就可以进行其他方面的练习,效率的提高也就得到了落实。

2、在概括文章内容的时候,是否还可以更加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如:让学生说出文章写了广玉兰的哪几方面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去发现错误,去寻找答案,然后老师在加以方法上的点拨,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肯定能得到提高。

《《广玉兰》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