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时间:2025-03-31 11:25:19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像山那样思考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掌握“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阅读方法。

(2)能力目标:了解生物知识,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美和作者的美好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和体验作者的精神境界。

【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自查生字词注音及重点词语释义。

(2)了解文章的作者

(3)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使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一提到狼啊,我们也许都并不陌生。因为从小我们从文学作品中就接触到了很多狼的形象。那么同学们,你们谁能说一说,狼在你们心中是怎样的形象啊?

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的确,因为狼对我们造成过伤害,所以狼在我们心中已经成了邪恶的化身。那么,是不是像狼这种“坏蛋”就是我们自然界所不需要的呢?我们一定要反过来将其赶尽杀绝呢?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美国环保主义伦理学家利奥波德的散文作品《像山那样思考》,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记录了一只令他幡然醒悟,毕生难忘的老狼。那么这究竟是一只怎样的狼,它又能留给作者怎样的深刻体悟呢?现在,我们就来共同走进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

1、关于作者——利奥波德

2、关于重点字词

三、文本分析

1、老师先让几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课文,其他同学在欣赏他们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本篇文题是“像山那样思考”,那么谁能帮老师把这个题目补充成为一句完整的句子呢?( )像山那样思考( )?

明确:(人类或我们 )像山那样思考( 人与自然的关系 )?

2、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

明确: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在第一段,作者在描写狼的嗥叫时,都用了哪些形容词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狼嚎中饱含了狼怎样的情感?

明确:“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痛苦,反抗

3、我们接着往下看,第二段,“每一种活着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看看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狼嗥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4、文章还写到了一般的人, “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的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这说明他们属于以上哪一类事物啊?

明确:第一类事物,他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直接的,表面的。

5、作者还写了自己对狼嗥的反应。 “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他并非一开始就读懂了狼嚎的含义,那么一开始“我”是怎样看待狼的呢?但是作者后来经历了一件什么事,让他的看法有所转变呢?

明确:1、在那些年代里……2、那时,我总是认为……; “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

6、作者之前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那么没有狼的地方就是猎人的天堂。但实际上是这样吗?在第七至第十自然段中,作者写道,狼的灭绝,导致了什么后果啊?

明确:不但导致牛群和鹿群的减少,连山坡上的植被、草原和土壤都因此而遭殃。

7、哪位同学能把它们之间的关系理清楚啊?也就是这些事物之间形成的生态链条?

明确:狼少——鹿多——植被遭到破坏——食草动物死亡——水土流失、沙尘暴——环境恶化

8、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我们在这里怎么理解“太多的安全”和“长远的危险”啊?

明确:消灭狼群,让鹿大量繁衍;草场退化,最后人类的整个生存环境都遭到破坏。

9、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还引用梭罗的名言:“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我们怎样理解这句话啊?

明确:荒野就是人类未涉足过的地方,荒野中的各种生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存在着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

10、文章在引出梭罗的名言后,这样作结,“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这是在呼吁人们要去怎么做呢?

明确:像山那样去思考,去对待狼,把狼看作生态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对待自然万物要如此。

11、那讲了这么多,我们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像山那样思考。山是怎样思考的?我们又能向山学习什么呢?

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山去思考问题时,能够尊重自然,平等的看待自然万物。而我们人类也应该像山那样,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12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辩证法》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我们以为取得了怎样的胜利?自然界怎样报复了我们呢?

明确:胜利——狼死,鹿安全。报复——环境恶化。

13、老师在课下还搜集的一些图片,他们也可以作为我们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佐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人类是如何祸及自身的。

(描述图片)看了这些图片的确会让我们感到非常的痛心,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遍及各个角落,从森林到大海到天空,范围之广令人震惊。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

14、说到保护环境,我们真的是再熟悉不过了。虽然现在以我们的力量还无法阻止所谓的工业文明的很多弊端,但是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可以作出的努力还是很多的。现在同学们就来想一想,我们能为环保事业作出哪些贡献?我们身边的哪些小事已经是在对环境造成破坏了?

(浪费水电,践踏草木,食用野生动物等)

四、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大山的思维来衡量狼对自然界的价值,那么在小动物的眼中,人 ……此处隐藏30735个字……些事物呢?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可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

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3.这里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排比。增强文章气势。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伦理,本是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

4..文章往下还写到了一般的人,“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的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他们其实也属于第一类事物,他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直接的,表面的。那么文章接下来写到,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明确: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

追问:这一点是指什么?

明确:是指山对狼的认识,也就是前面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当中所说的山对狼怀有的一种秘密。这个秘密是什么?就是山能感觉到狼的存在,山知道狼的消失对大山,对整个自然,对人类意味着什么。这也就是自然法则。

三、设疑讨论

学习4—9自然段

师:“我”对这一声狼嗥的认识,也就是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向来如此的吗?(不是)从文中可以看出,这个认识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那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或默读4—9段,概括出我对狼嗥的认识是经过怎样一个变化过程的。

明确:肆意猎杀狼——有负罪感——反思醒悟(像山那样思考)

1.师:作者最初肆意猎杀狼,那么当时他对此持一种什么样的观念?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用文中的话说:“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当时我很年轻,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候。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也就是说,从前的“我”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认为狼吃掉了对人类有用的鹿,该杀,所以就肆意猎杀。

2.后来作者还是这样认为吗?他的想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

明确:不是,作者的想法、观点在他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转变了。

师:作者所看见的那只狼死去的情形,文中具体是怎么描述的?

明确:正好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

师:作者刚刚发现这只狼的时候是怎样一幅情形?

明确: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就在我们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动和互相碰撞着的狼。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

师:你们看,前面是其乐融融的景象,而此刻却是令人难受的垂死的绿光,这样写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里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衬托出人的残忍和无知。

师:在那一刹那,作者也察觉到,他说“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他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这是什么“东西”?(是一种对狼的负罪感,是羞愧!)

1.师:好,现在狼死了,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么?出现了什么情况? 让我们把第七自然段齐声一遍。

明确:鹿因为数目太多而死去,山秃了,草原退化了。

2.师:你们看,这里作者连用好几个“看见”,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连用几个“看见”,写出了狼接二连三地被消灭以后出现的严重后果,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后的恶果。

师:第9段海写到了牛群,其实也是同样的情况。

面对那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利奥波德开始像山那样思考。他想到了什么?

明确: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

师:山为什么要在对鹿的恐惧中生活?对于这一点,文章中怎么写的?

明确:当一只被狼猎杀的公鹿在两三年就可得到替补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

师:怎么理解这句话?

参考明确:食草动物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草原植被的发展速度,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破坏起来容易,恢复起来难。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存环境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大问题。

四、要点总结

探讨狼的嗥叫的内涵

师: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这样写道:“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这样就与第1、2段首尾呼应,也回到了我们刚刚开始时留下的那个问题,这一声狼的嗥叫是贯穿始终的一个文眼,通过文章的讲解,我们再回过头来领会这一声嗥叫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涵?

明确:狼嗥是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

狼嗥是在警告人们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否则必将自食其果;

狼嗥是对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的呼唤;

狼嗥是对不懂自然规律的人类的反抗;

狼嗥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状态吹响了告别的号角。

这一声狼嗥具有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也是作者充满生态忧患意识的大声疾呼。

五、训练巩固

诗歌欣赏:《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体会诗歌的主旨

师:具有生态忧患意识、生态保护意识的不仅仅是奥尔多·利奥波德一个人,日本的谷川俊太郎写过这样一首诗,叫作《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同学们一起来朗读一下吧。

[日本]谷川俊太郎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变得更加热闹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建造公园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现有学生简单谈谈这首诗歌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这首诗告诉我们人们追求物质建设固然是很好的,但必须心装自然,切不可以牺牲自然,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小鸟消失,天空不语,狼的嗥叫,大山不言,他们都在默默地思考,而这种沉默给人带来的则是更大的悲剧。《像山那样思考》一文惊醒梦中人,用诗一般的语言,深入浅出,来表达深层的含义。

让我们回到课文的题目,当人类追求自身进步的同时,也应该做到像山那样深刻地、客观地、长久地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PS:板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奥尔多·利奥波德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