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观后感

时间:2025-03-31 11:28:16
音乐之声观后感

音乐之声观后感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音乐之声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音乐之声观后感1

《音乐之声》是一部音乐剧,剧中的女主人公玛利雅在不停的歌唱,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是对快乐与幸福的一种追求。她起初认为只有进了修道院,才能修身养性,才是真正热爱主的表现,所以,她热衷于做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院长却不这么认为,感觉她并不适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送她去做了上校家的家庭教师。在这里,她有七个性格各不相同的学生要教,他们调皮、开朗而又喜欢恶作剧,玛丽雅却以她的热情和真诚感动了他们,也感动了他们的父亲----上校,最终他们成为了真正的一家人,虽然遇到战争,却能感受到他们一家幸福的生活与甜蜜。

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玛丽雅热爱自由,喜欢奔跑于广阔的草地上,喜欢跳跃于静静流淌的小溪旁,喜欢象小鸟一样欢快地歌唱。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修道院里众人所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应该向上帝忏悔。修道院的嬷嬷们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玛丽雅,把她看成最本真的天使,一派反对她,把她当成了恶魔。这其实应该代表了父母对子女的全部看法,和同时存在的两种心理。做为父母,我们有时候,会看孩子们像天使一样可爱,有时候又像恶魔一样让人头疼,甚至惹人讨厌。而院长嬷嬷所代表的,正是那种智慧父母的化身,她承认孩子身上的缺点,却也看到了她的优点和长处,或者说她更喜欢玛丽雅身上透露出的本真和纯洁。“如何让月光在掌心停留?如何摘下浮云钉牢?如何使海浪停留在沙滩上?”她用自己的歌声唱出了对孩子个体的尊重,唱出了一首流淌与心胸的伟大母亲的爱,唱出了对孩子的理解,更唱出了对玛丽雅的真情赞美和认同。

像小鸟一样快乐单纯的玛丽雅来到了上校家,一路上,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恐惧,这正是一个人走向一个新的世界的恐慌与迷茫。最后,她终于带着院长嬷嬷告诉她的一句祝福,更是一种提示“天主关上了门,又在别处开了窗”勇敢地走进了上校的家。她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但她坚信:力量不存在数字中,力量不存在财富中,力量是自己内心的一种自信。她是一个快乐而坚强的孩子,她会让阳光适时地照进自己的心胸,给自己勇往直前的力量与祝福。上校严肃的家规没有吓住她,孩子们恶作剧的捉弄没有难倒她,她以她的智慧与热情融入到了孩子们的世界,也打开了上校久已经封锁的心灵。

音乐之声观后感2

《音乐之声》这部影片实在是太美了,观后令我久久不能忘怀。剧中优美而又熟悉的音乐旋律,令我陶醉!修女玛利亚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她跟七个孩子和家长的故事,令我感动!

玛利亚没有接受正规的专业理论的教育,但是她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让孩子们信任自己,并且使孩子接受自己。从玛利亚第一次和七个充满个性的孩子见面开始,我们就看到了她那独特的教育态度,面对孩子们的恶作剧,既没有当面指责,也没有当着家长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们恶作剧背后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们的捉弄后,面带微笑的说:“我要感谢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里的礼物,你们使我感到快乐和温暖。”通过这件事情的巧妙处理,让孩子们自然地把她当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长辈看待。七个孩子由于长期的军事化管理,自由、童心、个性、甚至梦想都被压抑和禁锢,玛利亚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个性特点,带领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开启了他们的心灵,放飞了理想。

见习修女玛利亚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修道院院长觉得玛利亚不适合过与尘寰隔绝的生活,介绍她去萨尔茨堡当上了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冯·特拉普妻子早逝。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简单而粗暴。按水兵操练的要求管理孩子。玛利亚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这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整个家庭充满了音乐之声。

当上校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发现他的“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一支很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来,玛利亚知道她将成为孩子们的新妈妈,于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于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经,孩子们不能和她融洽相处。同时,玛利亚激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唤起了他对玛利亚的爱情。于是上校拒绝了男爵夫人,到修道院找玛利亚,他们终于结成了美满的伴侣。

这时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被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并严密监视。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对,是自由,虽然起初她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音乐之声观后感3

本人于乐理一窍不通,唱支歌总是五音不全,偶尔哼支小曲,也是南腔北调,惹得哄堂大笑。索性就闭了口,可耳朵却锁不住。处于这个充满音乐的世界上,一串串的音符不时飞入我的耳中,令我“措手不及”,心也不由得随之舞了起来。

最早闯入我心扉的是一曲《我心永恒》——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歌。这是一首震撼人心的歌曲。那凄美婉转的旋律,蕴含着对爱的诠译,对情的执著,对幸福的向往;蕴含着不朽的承诺,蕴含着生命的真谛。那是一种超越时空,令人荡气回肠的挚情,让人为之泣下。那一个个音符将我的心引向辽阔的苍穹,浩瀚的宇宙。而后听到了贝多芬的曲子,我感受颇深的是那首《命运交响曲》。那每一个音符都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仿佛一把把重锤不停地叩击着我的心底,敲打着我的灵魂。那高昂激越的音调是对命运的抗争,对死神的答复,对生命的搏击。那沉重的声音述说着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哲理,描绘着令人振奋,无比美好的蓝图。使人热血沸腾,对生活有了坚定的信念,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处世渐久,我对阿炳的《二泉映月》也产生了共鸣。凄凉之情溢于整首曲子。这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是对炎凉世态的抨击,是对人生无常的慨叹。闻之使人觉得一丝凉意渐起心底,最终笼罩全身,使人犹入冰窖,如浇冷水。让人看到了当时社会的最底层,看到了无数个悲哀的命运,看到了数以万计流落失所,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凄惨的生命。令人凄神寒骨,深表同情。

音乐之声常使我沉醉其中,进入一个无边无际的世界,那里是真善美的乐园,那里有怒放的爱的花朵,那里有我灵魂所需的一切。音乐之声是情之声,是心之声,是生活之声,也是生命之声。它把种种复杂的感情以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声音表达了出来。在行云流水之中,丝丝缕缕的情感扣开我们的心扉,一颗颗闪亮的'珍珠缓缓地飘入。她使人多愁善感,使人更加坚定 ……此处隐藏8765个字……感动得几处落泪。在我看来,这部影片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迄今为止在我看过的影片中,论喜爱程度它或许排不到第一,但论最佳影片的话,它却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片中的音乐已是无可争议的经典,《哆唻咪》《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音乐之声》等歌曲至今让我们耳熟能详。而更让我动容的,是隐藏在音乐背后的那博大而深沉的爱。这部影片是那样全面而深刻的诠释了爱,对子女的爱,对恋人的爱,对祖国的爱……都在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说到片中的演员,或许大多数人最难忘的是活泼开朗、把音乐带给大家的女主角玛利亚。但我最喜欢、最难忘的却是片中的男主人公冯.特拉普上校。从表面看,他似乎是个严厉、冷漠而又刻板的海军上校。可是在冷俊外表的背后,他却有一颗博爱的心。最难忘他的眼神,那时而严峻、时而又饱含无限深情的眼神。他含蓄而深沉的爱,都在这眼神中表露无疑了。 记得影片开始不久,男女主人公初次相见的情形:修女玛利亚被派往上校家中给上校的七个孩子做家庭教师,当她在大厅中等候上校,看到上校家漂亮的舞厅时,情不自禁的跑进去关起门跳起舞来。突然舞厅的门啪的打开了,上校站在门口,一句话不说的看着玛利亚。当玛利亚不知所措的跑出舞厅后,上校说的第一句话就带着训斥的味道:“不要随便乱闯房间”。这是上校的第一次登场,感觉很酷的那种。等下一个镜头看清上校的脸,我才发现这真是个英俊的男人,虽然在初次登场这几分钟的片断里,玛利亚似乎一直在微笑,而他都没有笑过一次。其实我对这样一开始不苟言笑的男主角总是很有兴趣的,我喜欢从他们的语言、行为以及神情中去寻找隐藏在这冷漠背后的另一些东西。而这次很快就让我找到了一处:当上校说起玛利亚到来之前已经走掉了12位家庭教师,而上一位教师只待了两小时就走了时,玛利亚惊讶的问“孩子们有什么问题吗?”上校答道:“孩子们很正常,是家庭教师的问题。”看得出,这其实是一位深爱自己孩子的父亲。

当然正如《音乐之声》这个片名,也正是玛利亚把音乐带给了大家。可是我认为这部戏真正让人动容的,是隐藏在音乐背后的那博大而深沉的爱。。《音乐之声》称得上是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艺术作品的范畴,从艺术史、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角度来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鉴。

音乐之声观后感14

见习修女玛利亚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修道院院长觉得玛利亚不适合过与尘寰隔绝的生活,介绍她去萨尔茨堡当上了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冯·特拉普妻子早逝。管理孩子的方法简单而粗暴。按水兵操练的要求管理孩子。玛利亚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这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整个家庭充满了音乐之声。当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发现他的“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一支很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来,玛利亚知道她将成为孩子们的新妈妈,于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于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经,孩子们不能和她融洽相处。同时,玛利亚激起了对生活的热爱,唤起了他对玛利亚的爱情。于是拒绝了男爵夫人,到修道院找玛利亚,他们终于结成了美满的伴侣。

这时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被命令参加纳粹的海军,并严密监视。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对,是自由,虽然起初她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自由,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我认为。

修道院是修身养性的地方,有点雷同于中国的道观和寺庙,但它实质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规矩甚多。玛利亚显然不属于那种地方,她热爱自由,喜欢奔跑于广阔的草地上,喜欢象小鸟一样地唱歌。

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修道院里众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应该向上帝忏悔,幸好院长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我们看到她也唱歌,很动听。如果没有这位开明的院长,玛利亚很可能会象其他修女一样在修道院里过着平淡乏味而单调的日子,然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记任何开口唱歌。

院长很可能在玛利亚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辙。从传统的意义上说,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女人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纯真、热情、美丽的玛利亚后来成为了船长的妻子。影片为了表现玛利亚和船长之间的爱情,安排了伯爵夫人这一角色。当然这位伯爵夫人也美丽,善解人意,而且还很富有,看起来是船长妻子的最佳人选,但船长最终还是选择玛利亚。

音乐之声观后感15

这部电影,我很早以前看过一遍,只记得电影中的音乐很好听。如今重温,有了不一样的感触。

电影开场有将近两分半钟的时间,仅有风吹过雪地、高山、河谷、河流、平原等地的声音,没有人,没有字幕。我疑惑是开错电影了吗?好像是什么风景欣赏的广告!我很烦躁,很想把这一段跳过去看一看是怎样回事。但一点点的好奇心让我忍住了,继续往下看。当主人公一出场,唱出:“群山生机盎然,处处音乐之声,这是它们吟唱了千年的歌。山谷的乐音,充盈我心间。我想唱出,我心灵听到的一切……”我突然觉得我是多么不纯净、多么焦躁、多么世俗!

第二处让我感悟很深的是:玛丽娅从修道院走出来,走在去上校家做家庭教师的路上,最终到他家门口的这一部分。一开始她很迷茫:“今日会怎样,未来又会如何”“我到底是怎样回事”“为何我如此害怕”!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她这些语言的表述,虽迷茫,但没有抱怨,只是在一向反问自我,并且这一状态仅有短短的三四句话,紧之后她就给自我打气“一位上校和七个孩子”,她停顿了一会儿,立马说“有何可怕!”我真是佩服!我佩服她不沉沦,立刻给自我打气;之后更让我讶异的是她对自我的进取鼓励,最终变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这个过程她没有空想,而是脚步不停,不断地向目标前进。她从没有抱怨别人,而是看清自我!她那进取、乐观、热情、自信,让我想到电影开头~仅有如此的人,才能听到来自大自然的美妙乐声~对,还有她的纯真、真诚。

上校带来的男爵夫人为什么不如玛丽娅受孩子欢迎?这真的是感觉比语言快十倍。男爵夫人没有用心爱孩子们,她只想得到有财富的上校,她的心机、应付、不发自内心爱孩子,最终让她失去原本立刻属于她的一切。而玛丽娅用心爱孩子们,不趋炎附势,不拍上校马屁,她从真正对孩子好的角度出发,内心纯净而充满爱,阳光自信而和善,让七个孩子和一个上校都爱上了她,并且让这个家重新拥有了欢笑和音乐!这,真让人感动!

我反思自我,在权贵面前能否坚持自我,在别人的孩子面前能否真正地去爱。玛丽娅,让我想到“不独子其子”这句话。她虽然是去当家庭教师,但她并不是应付完自我的差事就好,不是讨好上校用哨子管好那些孩子就好,而是把那些孩子当自我的孩子去爱,才真正地影响了别人,进而改变了别人。

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

《音乐之声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