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看完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后,我非常感动,音乐家马修用自己的爱心和优美的音乐影响着孩子们并改变他们,影片结束时,马修被学校解雇了,但是当他看到孩子们离别时的祝福时,他觉得非常幸福。
影片中的那所学校被称作“池塘之底”,因为学校里都是些问题学生,马修代替了以前被学生打伤的学监。当他上课的时候,学生们故意作弄他,他却在校长到来时袒护学生们,这也许就是他走进学生心灵的第一步。
马修渐渐发现孩子们的音乐天赋,并组建了一个音乐团,想用音乐来影响孩子们。后来,转校生蒙丹来到了学校,他的性格非常恶劣,最后还一把火烧了学校,那一天马修正好带孩子们在山上玩,可是说是马修救了孩子们,可是校长却认为是马修的失职导致学校被烧,于是辞退了马修。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让我感动:小男孩佩皮诺的父母都去世了,可是他依然在每个星期六在校门口等待他的父亲来接他。在马修离开学校的那一天(正好也是星期六)佩皮诺也拿着行李要和他一起走,原来他已经把马修当作父亲了。
影片中的校长是一个令人讨厌的,残酷的,两面派的人,他制定了残酷的“行动——反应”原则,他把学生都当作囚犯来处罚,他体罚学生,当马修的合唱团受到大家的赞赏时,他也同意合唱团继续下去。但是当他的钱被偷了的时候,他立刻要求解散合唱团,可以说,“池塘之底”就是他一手造成的,那些“问题学生”也是在他的影响下变得更加堕落。
这部电影带给我感动。马修是一位伯乐,他能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并挖掘出他们的潜能。环境能改变一个人,马修用爱和音乐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环境,使孩子们的心里都充满爱,即使他离开了学校,他也不会遗憾,因为他把爱和希望留给了孩子们。也许,马修的到来,就是放牛班的春天吧!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温馨而感人的影片,它讲述了马修老师和一群问题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平淡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
马修老师来到名为“池塘之底”的学校任学监。在这所学校里,校长把这些犯有错误和调皮的孩子,视为无可救药的人,采取严厉的高压管理,动不动用鞭打体罚。
马修老师对学校的这种制度深恶痛绝。他用他博大的胸怀,包容所有的孩子,包容他们所有的过错,并给他们改过的机会;他用他宽广的爱心溶化了孩子内心如冰雪般的冷漠;他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永远对他们深怀信心,给予他们最基本的信任和尊重,尽力培养他们。其中有两件事给我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
马修老师克服重重阻力,给孩子们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扉,净化了他们的心灵,使这群几乎被人们放弃的坏孩子,唱出了天籁的歌声,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欢乐和希望。他在课堂上,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这一个小小的举动充分体现了他对孩子们的爱,对孩子们的尊重。
他尽心尽职地培养学生,发掘他们的潜能。其中莫翰奇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莫翰奇,一个屡次逃学而被公立学校开除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马修的细心观察和培养,他的音乐才华得到充分的挖掘。当莫翰奇因辱骂校长而被罚做清洁工作时,听见马修训练他的同伴们合唱,就在放学后独自来到教室练习歌唱。马修发现后,不但没有责怪他,还给他单独辅导。正是由于马修的无尽的关爱和鼓励,莫翰奇最终成长为一位优秀的音乐家。真诚的爱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我们要永远感激老师的关爱。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3今天的教研改了一种新的形式,观看教育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这个电影初次听说还是在一个娱乐节目上,印象中只有那群歌声如天籁般的孩子们,这次借助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欣赏了这部电影。
在片初是以回忆倒序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故事。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群顽劣的孩子各种恶作剧的戏弄老师,同时老师们也在用严厉的方式惩罚者他们,“犯规—惩罚”是校长及老师的口头禅,孩子们的举动就像弹簧一样被压制再反弹。
终于,主人公马修老师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希望。他没有伟岸的身躯,没有满腹的才华,仅仅是一个落魄的音乐老师,可他的到来就像一汪清泉注入了沙漠,让我们瞬间就发现了这群孩子的优点,他用音乐拯救了这群无人问津孩子。
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华丽的服饰和背景,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简单,干净的音乐贯穿着整部影片,使观众在天籁般的童声中欣赏着电影,是本影片的一大特色。虽然马修不是圣人,他无力坚持自我的真理,但他尽自己所能做着一切。最让我感动的是合唱团表演的那一刻,那个最具有音乐天赋的男孩因为过错被晾在一边,心情沮丧,神情显得格外落寞。而第一节音乐结束时老师突然转向男孩示意他演唱,男孩很惊讶更惊喜,而后带着一种幸福的满足感完成了他的演唱。一位老师可以让一个孩子得到对自己的肯定,对人生的期待,真的很伟大!像马修老师,虽然被校长开除了,但那一双双从窗口伸出的小手,那一个个写满了孩子最真挚祝福的纸飞机已足以让他感动,让他幸福!
但愿普天下所有的老师都能用尊重、用温和、用爱心、用情感去感动学生,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可,都能收到孩子们的纸飞机,写满了祝福与期盼的纸飞机!让我们坚持着最初的梦想,把爱带给每一个孩子!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4周五的下午,陈老师带我们去看了一场电影。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马修到一家学校担任代课老师,这个学校被成为池塘畔底,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待这些孩子,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绝。他热爱音乐创作,他用爱心关怀孩子,在他的执着下,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引导他们的心灵。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音乐净化了孩子的心灵。
这部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当年合唱团中的领唱莫杭治后来成了指挥家(当然,他的成就是因为当年马修发现了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因为母亲病逝回家的时候,当伙伴佩尔诺来找他,给了他一本马修的日记。马修在日记中记载了这感人的一切。贝比若当时是个孤儿,总在周六的时候等在大门口,希望父亲会来接他。后来马修被学校解雇了,当他要登上汽车的时候,贝比若一路奔跑赶来,要马修带他走,马修先是拒绝,总在周六的时候等在大门口,希望父亲会来接他。后来马修被学校解雇了,当他要登上汽车的时候,贝比若一路奔跑赶来,要马修带他走,马后来又不忍心,回来把贝比若带走了。贝比若的执着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看了这部影片,感动之余,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应该看到: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潜能和爱心 ……此处隐藏4433个字……的思索柳絮纷飞。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2马修老师以前也当过老师,我们不得而知他是不是还有其他的优秀学生,我想一定是有的。但是他来到了这里就是一种恰好,是一种遇见,如果没有这样的一群孩子,那么电影开演五分钟就该结束了。
他对教育实际上并不是很在行,以前的碰壁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就是来到了这里,他遇见了他生命中的“孩子”。他是一个音乐家,也只有这样一个身份才可以改变他们,这恰恰是音乐的真谛,也是教育的'真谛。音乐的真谛是什么呢,是爱、平等、自由。一个音乐家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改变了孩子们的前途,也坚定了自己对音乐的执着。
如同我们的教育,严格也罢,宽容也罢,有时并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我们熟知的西点军校以严格著称,正是因为严格才培养出了世界一流的军人。但是哈佛的环境却是非常的宽容自由,也同样培养出了世界顶尖的商界和政界奇才。
我们的教育有时候不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并不是说老师勤奋刻苦就一定会培养出顶尖的人才和大师,有时候我们更多地是培植一种土壤,在这种土壤里,优秀的种子才能生根发芽,而不是被埋没封存。教育不单单是培养出了优秀的学生,更多的时候是让我们遇见了更好的自己,遇见了成长的美丽,能够培养出让我们佩服的学生是我们最大的幸运。
马修老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在学生失败时说的那一句句鼓励的话语,在学生对前途感到迷惘的时候伸出的援助之手,还有很多很多……这是我们教育者所需要学习的,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是真的需要我们,需要我们的而是当他们迷茫和无助的时候。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3音乐无所不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敞开心扉,竖起耳朵去聆听。音乐是什么?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音乐更是人们将心之所想谱上旋律或吟唱或弹奏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音乐往往是人们内心的真实写照,是人性本真的传颂。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就是一部感人肺腑的音乐电影。这部电影巧妙地将剧情与动人的歌词和旋律相结合,谱写出了一组体现人性善良的乐章。
电影采用倒叙的叙事手法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怀才不遇的音乐人克莱蒙马修在事业屡屡碰壁后,内心困窘的他被分配到一所叫做“池塘之底”的专门接收不良少年的寄宿学校当学监。细心的克莱蒙马修体会到了每一位孩子内心的善良与天真,他发现了每一位孩子的独特潜质。他希望通过音乐感化孩子们的心灵,于是他建立了“池塘之底”合唱团,渐渐地,孩子们通过音乐变得更加随和,更加能融入社会生活,同时也与克莱蒙马修产生了难以割舍的师生情。
电影以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朗杰的一场音乐会拉开序幕,音乐会前莫朗杰得知了母亲去世的噩耗,但他忍着内心的剧痛,坚持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场完美的视听盛宴。母亲的葬礼似乎与电影主要表达的故事相脱节,但是仔细琢磨会发现,母亲的葬礼为回忆中莫朗杰与母亲的关系,学监克莱蒙马修与母亲的关系做了铺垫,在莫朗杰与克莱蒙马修的故事里母亲是一个重要线索。这一噩耗使莫朗杰的人生再一次跌入谷底,就像童年时的低谷——他被遣送到不良儿童寄宿学校“池塘之底”。在“池塘之底”学监克莱蒙马修给予了处于人生低潮时期的莫朗杰温暖,就像佩皮诺现在来到处于人生谷底的莫朗杰身边讲述童年的回忆,童年中与克莱蒙马修相处的一幕一幕又浮现在了莫朗杰眼前,这对现在的他也起到了抚慰作用。
指挥家皮埃尔莫朗杰
雨夜,窗外的狂风骤雨如同莫朗杰的内心,悲痛无奈,童年旧友佩皮诺来到莫朗杰家中与莫朗杰共同回忆起童年的“池塘之底”,一本克莱蒙马修的日记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回忆。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4最近,在阅读屋课堂上,梁老师和我们一起看一部叫《放牛班的春天》的电影。这部电影讲的是什么内容呢?会是讲一群放牛娃的故事吗?我十分好奇!
原来,这部电影讲的是发生在一个被称为“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的故事。这个学校什么都不好,而且里面的学生都很调皮、捣蛋,学校的校长和老师都很粗暴,只要学生不听话就会被禁闭起来,在“牢房”中劳动,老师们把这称为“行动---反应”。有一天,一名叫马修的老师走进了他们的生活,马修先生是一位慈祥,很有耐心的老师。他跟孩子讲话都是蹲着的,与校长的高傲完全不同。他热爱音乐,当知道学校没有音乐课,他便创编了很多歌曲,教孩子们唱,他希望用音乐的方式来打开学生封闭的心灵。他爱每一个学生,不舍得学生被惩罚。有一次,孩子们犯了错而大声喧哗,被校长听到了,校长刚要把他们禁闭起来,马修便向校长撒谎说,孩子们只是刚回答完问题罢了。这么爱护学生的老师谁不爱呢,很快地,孩子们便喜欢上了马修老师。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很羡慕这些学生,我也好想有一位像马修一样的老师。他用宽广的胸怀包容着这些可怜的孩子,他以一颗博爱的心将温暖和希望撒在孩子们的心田,也唤醒了孩子们对生活的热情和渴望。这部电影中让我最感动的一句话,出自马修口中,这句话是这样的:“该报仇的不是我,而是那些孩子们,孩子们不是有问题,而是没人理解他们。”是啊,如果每个人都像马修老师一样,愿意“蹲”下来和我们讲话,多理解我们的内心世界,那该有多好啊!
如果你也想认识马修老师,想看看那群“池塘之底”的孩子们,那一定不要错过《放牛班的春天》哦!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又一次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让我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
在莫翰奇参加完自己的母亲的葬礼后,遇上了同学贝比诺贝比诺给他了他们在学校时拍的照,以及马修的日记本和他的皮包,让莫翰奇想到了自己在学校的生活。
1949年,一个小有名气的音乐家,克莱蒙马修来到了池塘畔底,他看到了孤身一人的贝比诺,贝比诺是他认识的第一个学生,马修亲眼目睹了麦神父被孩子的恶作剧刺伤眼睛。
马修想方设法让这些孩子变好,他看见了自己的乐谱,他曾经发誓过,永远不要再作曲,他又对自己说,永远不要说永远,于是他拿起笔,一笔一划地写下了每一个音符。
在听着动人的音乐,欣赏着令人感动的电影,让我不禁陶醉于其中,我一遍又一遍的回忆着第一次看这个影片时流泪的感觉,克莱蒙马修,莫翰奇,贝比诺,郭和颁……这些人的名字,让我不禁为马修而感动,看到孩子们变得很乖,我也替马修感到高兴。
这部影片中,孩子们的歌声简直就是天籁之音,让我陶醉其中。
马修因为违反了院规,被开除了,在走的路上,马修想,这些孩子听话,现在连看就是冷漠,还有莫翰奇,算了,就在他很沮丧时,他看见了,一个个纸飞机落在他面前,他抬头一看,更多的直飞就落了下来,传来了悦耳的歌声,马修兴奋无比,他在日记本最后是这么写的。
我真想向全世界喊出我的心声,但,又有谁会在意我呢?我,克莱蒙马修,一个失败的音乐家,一个代课老师。贝比诺告诉莫翰奇,在马修即将踏上大巴时,贝比诺来了,在贝比诺恳求之下,马修没有同意,但贝比诺依然等着,眼望着大巴离开了,可是还没走多远就停了,马修带走了贝比诺,哈善院长因为滥用暴力,被萧老师,郎老师,麦神父举报,在孩子接受采访后,哈善被开除,马修走后,莫翰奇也被他的母亲接走了。
我一遍又一遍的看这部电影,每一边都能体会到不一样的东西。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