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集锦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呼兰河传》读后感1“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就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往墙根上靠,他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匹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
这样一幅绚烂温暖的晚霞图是萧红的《呼兰河传》最初打动我的地方。萧红的确是一位善于描写的高手,她总是会用最简单朴素的语言来为自己的童年“绘画”,绘出一幅幅虽并不生动甚至有些单调但纯净、真实、自然而富有回忆的画面。寒冷的被冻结的东北大地,萧条的并不算热闹的呼兰城,带给居民福利,给孩子们乐趣的泥坑,小吃摊上的麻花、豆腐,大街上流动的车马牛羊;烂漫多姿的火烧云,天空中飘着的燕子蝴蝶,菜园里结着的大黄瓜大倭瓜:祖父教的唐诗。我家荒凉的大院子。忠诚的黄狗,喷香的苞米;跳大绳、唱秧歌、放河灯、娘娘庙会。
这一切的一切,不管是呼兰河城的一街一道还是大自然的亲切馈赠,都是延续百年的传统习俗,都把读者带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满满的都是对儿时的回忆。我们在感受作者笔下呼兰河城给她童年回忆的同时想必也会不由自主的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大同小异的。不管如作者一样的单调平淡还是你我一样充满趣味和欢乐都是让人难以忘却。无论将来我们身处何境,年华几何,童年都会是我们第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
我在《呼兰河传》的字里行间,还看见了孤独的作者和破败的宅院,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和她被折磨致死的故事,一贫如洗的有二伯和他非同寻常的经历,勇敢无畏的冯歪嘴子和他乐观向上的精神……
我们这一生为什么而来?我不禁思索。为磨练意志而来,为学习知识而来,为追求幸福而来,为改革创新而来,为中华腾飞而来。如果想做到这几点,就先得明白生命的意义,就要像冯歪嘴子那样乐观、坚韧、勇敢、顽强、敢于同命运抗争,要有“人人平等”和不贪小便宜、不好假面子、不受诱惑、除旧革新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也会对得起先辈们的流血牺牲、艰苦奋斗。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惨的歌谣,它带给你心灵的震撼和深深地思索!
《呼兰河传》读后感2利用假期时间,我读了一本书,叫《呼兰河传》。这本书被茅盾评为叙事诗的代表,一串优美的乡土歌谣。
书的第一章,写了呼兰河严冬时的景象。赶车的车夫,卖豆腐、卖馒头的人,在严寒、风雪中艰苦的生活、劳动着。他们作为下层社会的人,只能每天起早贪黑的辛勤劳碌着,但依旧对生活十分乐观,这点很令我佩服。然后又从人们对东二道街大泥坑事故的种种猜疑反映了小城居民的迷信。这种迷信在第二章中显露无疑。跳大神、娘娘庙大会、七月十五放河灯……这些呼兰河的精神“盛举”,却有一大半是为死人准备的。为了死人在地下不愁吃穿,家人们都要花大价钱,把洋房、田地、衣裳甚至厨子、仆人、马匹都要烧了,衣裳也都是真正的棉衣布衣。有的穷人,看到那些东西,都想住到里头去。
写过了呼兰河的总体情况,作者萧红又开始回忆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首先作者写了与家中唯一一个疼她的人——祖父一起度过的时光。祖孙俩种菜、栽花、背诗,作者还曾经在祖父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之后,就是作者一个人玩的时候了。作者总能在家中的箱子里找到一些玩的,颜料、绣花鞋,以及祖母曾用过的一些首饰,都是作者的玩具。看到这一章,我开始羡慕作者的童年,并开始珍惜自己现在的童年时光。
最后的三个章节里,分别写了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其中,我最佩服冯歪嘴子。他经历了一件让人难以承受的事——亲人丧失,自己独自抚养两个孩子。但他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在别人一致认为”冯歪嘴子不行了“的时候,依然坦然的面对生活,用自己不屈的灵魂,坚持着活了下去。
读完全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封闭就会落后。呼兰河就因为与外界隔绝,凡事都不相干联,而造成了自身的落后。同时,这本书还反映了旧中国的种种陋习,引后人深思。
《呼兰河传》读后感3《呼兰河传》一共有七章和一个尾声,第一章主要讲东北小城呼兰河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一节引出呼兰河以后,主要写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第二节主要写卖豆芽的女疯子;第三节写染缸房里的故事;第四节第五节主要写扎彩铺;第六节主要写小胡同卖麻花的;第七节主要写卖豆腐的;第八节介绍火烧云;第九节总写呼兰河的一年四季。第二章写了关于呼兰河人们的精神上的活动,有什么“跳大神”,鬼节放河灯,台子戏,庙会,跳秧歌等。第三章写了祖父与祖母。第四章主要描述了我家的荒凉。第五章写了小团圆媳妇之死,第六章写了有二伯的故事,第七章主要写磨房里“冯歪嘴子”一家的故事。尾声讲述了故事的结局。
通过萧红细腻而详细地描述,我看到了一个对我来说陌生的地方,陌生的年代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其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小团圆媳妇之死,来的时候活蹦乱跳,没过上几天安稳日子,就走上了黄泉路了,她才十四岁,却早已成为人家的妻子,可她原本应该是个天真活泼孩子,而造成这一切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她那个恶婆婆。幸好我们生活在当今时代。那时的整个社会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使多少小女孩失去了亲人的爱,本该上学的年纪却不能上学,在家里做这做那,还要饱受摧残。总的来说,呼兰河当时的人们的经济是很落后的,精神是愚昧的,人心是迷茫的,尤其是迷信害了很多人。而我认为呼兰河也许就是当时整个中国农村的缩影。
萧红的整个童年关于爱的记忆大多都来自于祖父,书中很温情的描述了这些关于爱的回忆,祖父的园子里永远是春天、是生机、是五彩斑斓的,而园子外的呼兰河城里却总是凛冽的冬天,是萧瑟、是暮气沉沉的。从祖父那里,萧红知道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她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这也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
《呼兰河传》读后感4时间一去,就在也不复返了,直到人们长大了,年老了,才回想起童年的时光,回忆起童年的趣事。《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或许也觉得童年时光宝贵,于是写了这本关于作者童年的散文《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主要讲了作者童年和祖父在后院里玩耍的情景和跟家人逛庙会,看团圆媳妇等温暖人心的事情。
但令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作者像发现“宝藏”似的发现又小又黑的储存室的时候,瞧见了没有见过或是更好玩的东西,铜环、木刀、竹尺、观音粉。过了一段时间,作者萧红得到了一个小锯,她用它毁坏东西,椅子上锯一锯,炕沿上锯一锯,后来她把自己心爱的木刀也锯坏了。作者时时刻刻都把小锯带在身边,连吃饭的时候,也要用小锯锯馒头。
从这以后,祖父祖母常常说作者萧红,但她不听他们的话,仍然是该拿就拿, ……此处隐藏5968个字……发的伸出援手,同心协力战胜困难。这泥坑折射出的真善美和来自呼兰河城的温暖让人久久回味。
回到现代在大街上遇到这种事情,我们也能有这样毫无保留地帮助别人吗?曾经有些人,对别人以怨报德,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责骂、讹诈举动,让爱心人士出了力还寒了心,而旁观者则受到反面教育,遇到他人有难时会踌躇会犹豫,患得患失。
这次疫情,无数的英雄逆风而行,不顾个人安危、舍生忘死地投入到抗击新冠病毒的战斗中。他们是孩子的父母,是父母的孩子,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也是普通人,他们却用热血和责任牢牢守护着家园、祖国。让我们看到,人世间的美好依然存在。随着疫情的胜利,这份美好会传递得更远,传递给更多的人。
一个泥坑一场疫情,都是这世间的验金石。让我们吸取其中的真、善、美,并一代代传承下去。
《呼兰河传》读后感13不知怎么回事,读《呼兰河传》,就如和一个老友叙旧,畅谈,就如作者在街角那咖啡店里和你对面而坐,室内回荡着悠扬的陶笛,而她,低垂着一双沉静又有些桀骜的大眼睛,一边慢慢地搅动浓郁的咖啡,一边幽幽地诉说有关她的故事一一她美丽的家乡,她挚爱的爷爷,她温暖而难忘的童年,她质朴又愚昧的乡亲……
有时,她所诉说的事情仿佛就发生在你的身边,你的周围,那么鲜活生动,那么凄婉忧伤,却又那么打动人心。
对于这部作品,文学界把它划归小说,而我不愿意把它当做小说,更愿意把它当做一篇叙事诗来品味,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来欣赏,一串凄婉的歌谣来聆听。
《呼兰河传》是萧红巅峰时期的作品,也是她最好的作品,一部充满了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作品共分七章,以萧红的故乡生活为原型,各章故事相对独立,没有主角人物,也没有故事主轴。作品虽单独成节,却又有一根看不见的线(我的理解是乡情)串了起来,每一段读来都那么栩栩如生,饶有趣味,又寂寞孤独。
她写家乡的云彩“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就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宁静的乡村,淳朴的乡邻,让人心生向往。她写儿时的调皮“别人抱着把我一放在祖母的炕边上,我不假思索地就要往炕里边跑,跑到窗子那里,就伸出手去,把那白白透着花窗棂的纸窗给捅了几个洞,若不加阻止,就必得挨着排给捅破,若有人招呼着我,我也得加速的抢着多捅几个才能停止。手指一触到窗上,那纸窗像小鼓似的,嘭嘭地就破了。破得越多,自己越得意。”多像幼时的我她写家乡的小院儿“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灵动而轻盈。
怀念即是向往。彼时,孤身在港的萧红,是多么无助恓惶,野径埋香,风月琳琅,经年如水的故事滋润着情怀,支撑着最后生命。然而,也许是命运弄人,也许是上天不忍心再让她孤单寂寞冷,
缕芳魂,飘然而去,带着对故乡的不舍眷念,对命运的抗争不甘……
《呼兰河传》读后感14“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最近,我喜欢上了被作家茅盾这样评价的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随着它,我慢慢走进了萧红小时候眼里的家乡,位于黑龙江省的一个边远小城——呼兰河。
女作家萧红就出生在黑龙江的呼兰河畔。她半生漂泊,命运多舛,年仅31岁就去世了。她的代表作有《生死场》、《小城三月》和《呼兰河传》等。写于一九四零年十二月的小说《呼兰河传》,是她的最后一部著作。
在这本书中,萧红介绍了家乡呼兰河的景色、习俗和自己小时候的生活。呼兰河的景色优美,习俗很多,像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等,都让人感到十分新奇。小萧红的童年生活虽苦多乐少,每天都要忍受父亲的冷漠、母亲的恶言恶色,还被外祖母用针扎过手指,却也和童心未泯的外祖父,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像后花园和储藏室,都是小萧红的“天堂”。在后花园,她把玫瑰摘下来,一朵朵插在外祖父的草帽上。外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的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怕也闻得到。”直到回到家,被家里人笑,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在储藏室,她找到了一把小锯,便椅子腿上锯一锯,床沿上锯一锯。吃饭时,她还用这小锯锯馒头;睡觉时,做起梦来也会喊:“我的小锯哪里去了?”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小萧红的活泼、淘气和快乐,也能感受到慈祥的外祖父对她的爱。在她不幸的童年中,这种温暖十分可贵。
当然,这本书也讽刺了当地人的无知、迷信和各种陋习。像老胡家的童养媳,天天被婆婆打骂,变得神志不清,疯疯癫癫。婆婆却以为她是鬼神附身,用抽贴、跳大神一类的办法来治她,还把她按进滚烫的开水里洗澡,结果反而把她给“治”死了。这些描写不禁让我们对这位童养媳,以及书中其他遭受陋习迫害的人,增加了无限的同情。
《呼兰河传》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呼兰河一带的风土人情,“看”到了可爱的小萧红,更让我了解了偏远地区人们的迷信以及各种陋习的可怕之处。我喜爱这本书——《呼兰河传》,我喜欢小萧红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乡人的回忆与同情,我更盼望有一天能亲自去呼兰河看一看……
《呼兰河传》读后感15一座普普通通的城,一群普普通通的人,一段普普通通的故事。
在这座再普通不过的小城里,有两条从南到北五六里长的街,再就是有些小胡同,街上为人而做的设施不多——几家碾磨房,几家豆腐店,一两家机房、染缸房,东二道街上唯一的文化设施是两座小学校,西二道街还有一个设在城隍庙里的清真学校。东二道街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全城引为光荣与骄傲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让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
在这群普普通通的人中,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别致之处,但他们都是有一个共性——他们对生活都抱着麻木不仁的态度,生老病死皆听天由命,却对于鬼神有着极大的依赖。在他们之中,又有几个再普通不过的人生。团圆媳妇的悲惨故事,冯歪嘴子的舆论人生,有二伯的“绝后”传言,这些在这座小城里都是大家习以为常却又爱作为饭后谈资的东西,是这群“混日子”的普通人里典型的例子。
在这一段普普通通的故事中,主人公总是爱和她的祖父享受这座小城里的闲暇时光,后院总是“我”的快乐源泉。除此之外,大泥坑、豆腐店、染缸房、漏粉店也都是充满着故事,日复一日,每日似乎都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
但是,这样普通的三者在萧红笔下,相互碰撞,又生出了令人难忘的新颖。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优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除了那些看似普通的日常故事,令人难忘的还有萧红不一样的笔触——呼兰河这座普通的小城拥有着不普通的美景。呼兰河的火烧云特别的夺目耀眼,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了。红公鸡变成金色的了,黑母鸡变得紫植色的了。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红堂堂、金洞桐、半紫半黄,半灰半白合色、蔺萄灰、大黄梨、紫茄子……真是色彩缤纷,绚烂至极。不仅那晨景图,火烧云,不仅那园子的蝴蝶,小白菜,狗尾草……使我历历在目。
就这样,我记住了这座有着不同的人情风俗的小城——呼兰河城。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