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大全
成语典故大全1成语名称:不辨菽麦
成语拼音:bù biàn shū mài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脱离实际。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动宾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辨:分辨,分清;菽:豆类。分不清豆子和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指脱离实际生产实践,缺乏实际知识。
成语来源: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杜预注:“菽,大豆也。豆麦殊形易别,故以为痴者之候。”
成语造句:郭沫若《抱箭集·银杏》:“世间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
不辨菽麦的成语故事
公元573年周历正月初五,晋国的栾书、中行偃派程滑杀死了晋厉公,葬在翼地的东门外边。随后,士鲂等人在京师迎按年仅14岁的周子为国君。当时,晋国的一些贵族为了自己把持朝政,很愿意事奉这位14岁的小国君,并且夸周子如何能干,如何聪明。周子有个哥哥,本应立为国君,但晋贵族们说:周子的哥哥是个白痴,连什么是豆子,什么是麦子都分不清,不能立为国君。
不字开头的成语
不名一钱 不寒而栗 不学无术 不自量力 不可救药 不拘一格 不遗余力 不欺暗室 不屈不挠 不求甚解
包含有不字的成语
不足回旋 绝不轻饶 老龟煮不 内举不失 宁可玉碎 千夫诺诺 千羊之皮 矢在弦上 泰山不让 行不由西
成语典故大全2典源出处
《太平御览》卷四○七引 《后汉书》 曰:“肃宗始修古礼,巡狩方岳。崔骃上《四巡颂》,帝叹之。谓侍中窦宪曰:‘知崔骃乎?’对曰:‘班固数为臣说之,然未见。’帝曰:‘公爱班固而忽崔骃,叶公之好龙也。可试见。’骃侯宪,宪倒屣迎,笑谓骃曰:‘吾受诏交公,何得薄我哉!’遂揖入也。” 《后汉书·崔骃列传》“倒屣”作“屣履”。《三国志·魏书·王粲传》:“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释义用法
后汉时崔骃才高,去访问当时大臣窦宪,窦宪倒拖鞋子赶快去迎接。三国时王粲少有异才,受到当时大文学家蔡邕的赏识,他听说王粲来访,赶快出门迎接,慌忙中鞋子都穿倒了。后用此典形容主人热情迎客,宾主相知投洽。
用典形式
【倒屐】 宋·陆游:“野客款门聊倒屐,溪潭照影一轩眉。”
【倒屟】 唐·皮日休:“多君方闭户,顾我能倒屟。”
【倒屣】 北周·庾信:“倒屣迎悬榻,停琴听解嘲。”唐·王维:“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宋·王安石:“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常倾广坐中。”清·黄遵宪:“识公十数年,相见辄倒屣。”
【倒凫舄】 宋·苏轼:“里人下道避鸠杖,刺史迎门倒凫舄。”
【倒屣迎】 唐·张南史:“俗赖褰帷问,人欢倒屣迎。”宋·苏轼:“卧闻客至倒屣迎,两眼蒙笼余睡色。”
【迎君倒屣】 唐·白居易:“迎君常倒屣,访我辄携衾。”
【倒迎门屣】 宋·黄庭坚:“归时定倒迎门屣,问雁安能学度辽。”
【倒屣相迎】 清·顾炎武:“门前有客跨青牛,倒屣相迎入便留。”
【登门倒屣】 唐·吴融:“贱子曾尘国士知,登门倒屣忆当时。”
成语典故大全3【成语】墨守成规
【拼音】mo shǒu cheng guī
【解释】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出处】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近义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一成不变
【反义词】标新立异、革故鼎新、审时度势
【典故】战国时期,有一回,楚国要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国特地设计制造了一种云梯,准备攻城之用。那时墨子正在齐国,得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楚国去劝阻,一直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郢都立刻找到鲁班一同去见楚王。墨子竭力说服楚王和鲁班别攻宋国。楚王终于同意了,但是他们都舍不得放弃新造起来的攻城器械,想在实战中试试它的威力。墨子说:那好,咱们就当场试试吧。说着,解下衣带,围作城墙,用木片作为武器,让鲁班同他分别代表攻守两方进行表演。鲁班多次使用不同方法攻城,多次都被墨子挡住了。鲁班攻城的器械已经使尽,而墨子守城计策还绰绰有余。鲁班不肯认输,说道:我有办法对付你,但是我不说。墨子说:我知道你要怎样对付我,但是我也不说。楚王听不懂,问是什么意思。墨子说:公输子是想杀害我。他以为杀了我,就没有人帮宋国守城了。他哪里知道我的门徒约有三百人早已守在那里等着你们去进攻。楚王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好吧,我们取消攻打宋国的计划。这时墨子才带着胜利的微笑,告别楚王而去。
成语典故大全4释亚楼是唐代一位和尚。他久居寺庙,烧香念经。别的和尚空闲时就偷偷下棋睡觉,释亚楼却买了砚墨笔纸练习书法。有时深更半夜,他还在苦苦练习。一年年过去,他写字的功夫越来越深。许多烧香拜佛的人,也来请他写字。他都一一答应。
释亚楼是唐代一位和尚。他久居寺庙,烧香念经。别的和尚空闲时就偷偷下棋睡觉,释亚楼却买了砚墨笔纸练习书法。有时深更半夜,他还在苦苦练习。一年年过去,他写字的功夫越来越深。许多烧香拜佛的人,也来请他写字。他都一一答应。
他的草书,写得尤其飘逸奔放。有人问他:“草书怎样算好?”释亚楼写了八个字:“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飞鸟惊蛇”形容字体飘逸像小鸟飞翔,笔势遒劲连蛇也受惊吓。
“尚方宝剑”乃是皇帝御赐钦差大臣之物,不仅具有先斩后奏的权力,同时也是地位、权力的象征。“尚方宝剑”就是由尚方所锻炼的宝剑,亦称为势剑。尚方(即上方)是掌管供应制造帝皇所用刀、剑等器物的一个机构。这个机构是秦朝开始设立的,负责官吏称为尚方令、尚方丞。尚方剑本为斩马剑,非常锋利,可以断马,由于藏在尚方,便俗名“尚方宝剑”。
“免死金牌”一般指丹书铁券,是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丹书铁券是用朱砂写字,铁制的凭证。始于汉高祖,后代沿之。为了取信和防止假冒,将铁券从中剖开,左半颁给持有人,右半内藏朝廷府库。有事就将铁券勘合,以作为凭据。
南北朝以后,开始具有免罪免死的功用。梁时用银填字,即银券,隋时用金填字,亦称金券金书。所以后世称铁券为金书铁券,又因铁券可以世代相传,又称铁券为世券。
国家博物馆珍藏有公元896年唐昭宗嘉奖吴越王钱缪讨伐董昌有功颁赐于吴越王 ……此处隐藏7144个字……p>
【梦笔】 唐·李商隐:“征南幕下带长刀,梦笔深藏五色毫。”
【彩笔】 唐 ·钱起:“彩笔有新咏,文星垂太虚。”唐 ·杜甫:“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今望苦低垂。”宋 ·史达祖:“旧歌空忆珠帘,彩笔倦题绣户。”宋·王安石:“素书款款谁怜杜,彩笔遒遒独胜江。”元·耶律楚材:“长鲸海量嫌甜酒,彩笔天才笑小诗。”
【彩毫】 宋·范成大:“小诗烦本事,任秃彩毫端。”宋 ·李维:“彩毫闲试金壶墨,青案时看玉字书。”
【彩管】 元·耶律楚材:“免向江淹求彩管,莫学班氏弃毛锥。”
【五色笔】 唐·杜甫:“雕章五色笔,紫殿九华灯。”宋 ·张孝祥:“龙腾虎卧摹不得,想君神授五色笔。”金·元好问:“殷勤五色笔,未用摧千军。”
【五色毫】 唐·郑谷:“丹霞照上三清路,瑞锦裁成五色毫。”
【文通笔】 金·元好问:“入梦终疑神女赋,写情除有文通笔。”
【江令笔】 元·王恽:“彤管梦传江令笔,紫袍归抱上岩端。”
【江郎笔】 清·王士禛:“若为乞得江郎笔,应较文通恨赋多。”
【江淹梦】 唐·方干:“睡时分得江淹梦,五色毫端弄逸才。”
【才减江淹】 宋·周邦彦:“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情伤荀倩。”
【江淹赋笔】 元·萨都拉:“安得江淹赋予笔,因而书作半生愁。”
【梦中彩笔】 唐·李商隐:“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清·丘逢甲:“梦中彩笔新传得,要代欧阳更品花。”
【江氏五色笔】 唐·李商隐:“若无江氏五色笔,争奈河阳一县花。”
【梦失名家笔】 金·元好问:“梦失名家笔,书存遗子金。”
成语典故大全12典源出处
《世说新语·伤逝》:“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 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程炎震注云:“《晋书·玉衍传》取此,云衍尝丧幼子。盖以万年十九卒,不得云孩抱中物也。”余嘉锡案:“今《晋书·王衍传》作‘衍尝丧幼子,山简吊之’。吴士鉴注曰:“王戎丧子,年已十九,不得云孩抱中物。《世说》误衍作戎,合为一事。”
释义用法
王戎 (一说应为王衍)幼子夭折,山简前往吊唁,见王戎非常悲痛,就说,一个怀抱之中的小孩子,何至于此? 王戎回答:“世上最重感情的正是我们这样的人。后用此典表现人情感专注丰富,多指自己或自己一类的人。
用典形式
【情所钟】 宋·苏轼:“况复情所钟,感慨萃中年。”宋·陆游:“人生真与梦何校,我辈故应情所钟。”
【情钟甚】 明·高启:“劝君不用情钟甚,即是当年未有时。”
【我辈钟情】 明·唐寅:“莫道无情何必尔? 自缘我辈正钟情。”
【我辈情钟】 宋·苏轼:“我辈情钟,古来谁似龙山宴。”宋·范成大:“我辈情钟,匆匆相见,一笑真难得。”宋·姜特立:“我辈情钟君漫与,为云为雨应难据。”
【钟情我辈】 清·王夫之:“钟情我辈聊如此,瞥眼他生固不争。”
【情之所钟】 宋·陆游:“情之所 钟在我曹,莫倚心肠如铁石。”
【情钟吾辈】 宋·陆游:“自古情钟在吾辈,尊前莫怪泪沾衣。”
【情钟我辈】 宋·苏轼:“生死犹如臂屈伸,情钟我辈一酸辛。”元·耶律楚材:“寥落龙沙寄此生,情钟我辈岂无情。”
【忘情岂我辈】 宋·杨万里:“忘情岂我辈,能禁秋兴悲。”
成语典故大全13是指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成语典故大全14典源出处梁元帝 (萧绎) 《金楼子·兴王》:“夷雍之子名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于首阳,依麋鹿以为群。”
释义用法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采薇为食,与麋鹿生活在一处。后以此典形容隐居山林。参见‘夷齐采薇”。
用典形式
【友麋鹿】 宋·苏轼:“不如野翁来往溪山间,上友麋鹿下凫鹥。”
【同麋鹿】 唐·温庭筠:“暂对杉松如结社,偶同麋鹿自成群。”
【麋鹿友】 元·耶律楚材:“有道且同麋鹿友,谈玄能说虎狼仁。”
【麋鹿迹】 宋·苏轼:“复穿鹓鹭行,强寄麋鹿迹。”
【麋鹿姿】 宋·苏轼:“逝将江海去,安此麋鹿姿。”
【与麋鹿群】 唐·陈子昂:“岂图山木寿,空与麋鹿群。”
【托麋鹿群】 唐·柳宗元:“方托麋鹿群,敢同骐骥槽。”
【游麋鹿群】 元·耶律楚材:“苍生未识鸿鹄志,皓首甘游麋鹿群。”
成语典故大全15范仲淹是北宋时期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小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但他学习刻苦,博览群书。后来,他做过右司谏、知州、参知政事等地位很高的大官。他曾在岳阳楼题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而身为朝廷重臣,范仲淹为人却极为正直,待人谦和,尤其善于选拔人才。
据宋·俞文豹《清夜录》记载:“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接下来,我们便具体解释一下。
话说范仲淹在杭州做知府的时候,关心帮助城中的文武官员。很多官员靠此得到了可以发挥自己才干的职务,因此都很感激范仲淹。有一个叫苏麟的巡检官,由于在杭州外县工作,所以未能得到范仲淹的提拔。一次,苏麟因公事见到范仲淹,便乘此机会给范仲淹写了一首诗。诗中有这样两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意思是说,靠近水边的楼台可以最先得到月光,朝着阳光的地方生长的花草树木容易成长而开花,显现出春天的景象。
苏麟是以此表达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巧妙地指出接近范仲淹的人都得到了好处,自己却始终未见提携。范仲淹读后心领神会,哈哈大笑。于是,便按照苏麟的意愿,为他谋到了一个合适的职位。
这两句诗后来就流传开了,经过压缩也形成了成语“近水楼台”,不过有了些贬义。它往往用来讽刺那种利用某种方便而获得照顾,率先谋利的情况。在流传中“易为春”也常常写作“早逢春”。
——《清夜录》
【求解驿站】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由于接近某人或事物而抢先得到某种利益或便利。
【活学活用】和珅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每次朝中有什么大事,他总会比其他大臣早知道,完全是因为~先得月啊。
【妙语点拨】苏麟见到自己周围的同事,由于受到范仲淹的提拔,一一得到升迁,自己却没人理睬,心里很不平衡。他担心自己一定是被这位范大人遗忘了。怎么办呢?直接去找范大人吧,是去争官位,不太好。不说吧,心里又不是滋味。为此,他借诗传心意,委婉地请求范大人拉自己一把。学富五车的范仲淹心领神会,不久便为他谋了个合适的职位。这启发我们,求人办事时,方法得当,就会非常顺利地实现交际目的。
文档为doc格式